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修改后有哪些举措?

11月29日,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修改后的《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修改后的条例共六章九十四条,在延续修改前条例主要制度的基础上,本次修改细化落实中央最新要求,解决经营主体集中反映的问题,借鉴国际先进规则和实践经验,固化北京市经验做法。其中,优化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对差评快速响应、及时反馈;不得利用举报投诉牟取不正当利益,侵害经营主体权益;政府部门坚持无事不扰,降低现场检查频次等多项规定,值得关注。

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法工委新闻发言人熊菁华介绍,这次修改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明确优化营商环境的基本原则和扩大制度型开放的要求;建立反垄断风险预警机制,开展反垄断合规指导;完善涉企政策措施的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和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为切实保障条例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见效,市发改委提前组织各部门对条例实施需配套的政策措施进行了研究,共梳理出需出台或更新的配套政策措施40余项,涉及市市场监管局、市政务和数据局、市金融监管局等30余家单位,重点内容集中在大力推动数字政务建设等五个方面。

修改后的《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十大看点

●政府部门坚持无事不扰,降低现场检查频次

有关政府部门应当提高监管效能,优化监管方式,坚持无事不扰原则,注重运用技术手段及时发现问题,逐步降低现场检查频次。

●实行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对差评快速响应、及时反馈

北京市实行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经营主体可以对有关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办理政务服务事项的情况进行评价。有关政府部门应当对差评快速响应、及时反馈。具体办法由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部门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特定复杂重大涉税事项,税务机关事先告知政策适用意见

预期未来发生特定复杂重大涉税事项的企业,可以就税收政策适用问题,向税务机关提出纳税服务申请,税务机关应当书面告知政策适用意见。

●支持人民法院推进全流程网上办案

北京市各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案件审理用时、案件结案率等相关数据,提高司法透明度。北京市支持人民法院完善网上诉讼服务平台功能,推进全流程网上办案。当事人通过网上立案方式递交诉状材料的,可以不再提交纸质材料。

●建设全市政策服务平台,提供政策发布、推送、兑现等服务

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设全市政策服务平台。有关部门依托平台开展政策归集共享,为经营主体精准匹配相关政策,提供政策发布、政策推送、政策兑现等服务。

对需要提出申请的惠企政策,应当合理设置申报期限、公开申请条件和兑现期限,实现一次申报、按期兑现。

●清单之外不得违法设定、变相设定或者实施行政许可

北京市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制度,依法编制、调整并公布全市行政许可事项清单,清单之外不得违法设定、变相设定或者实施行政许可。

●推行企业住所标准化登记,无需提交书面材料

推行企业住所标准化登记,以跨部门数据互联互通方式对申请人自主申报的住所信息进行智能匹配校验,校验通过的,申请人无需提交书面的住所证明材料。

●不得利用举报投诉牟取不正当利益,侵害经营主体合法权益

举报投诉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不得利用举报投诉牟取不正当利益,侵害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

●对营商环境开展数字化监测

北京市完善营商环境监测评价制度。市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以经营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导向,对营商环境开展数字化监测。

●完善涉企政策措施的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机制

起草涉及经营主体经济活动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具体政策措施时,有关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

■ 解读

数字政务

研究拓展改革范围 在全市推广住所标准化登记

在大力推动数字政务建设方面,打造全市统一的政策服务平台。政策找不到、看不懂、用不好是困扰经营主体的老大难问题。本次修改后的条例规定,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设全市政策服务平台。“京策”平台将全量汇聚全市的政策数据,为经营主体精准匹配政策,提供政策发布、推送、兑现的全流程服务。

数字赋能优化商事登记服务。条例明确,推行企业住所标准化登记。

前期,北京市在海淀、经开区试点搭建住所标准化登记信息库,申请人开办企业线上填报地址时,系统可自动调取住所标准化登记信息库中的相应房产信息,实现智能导引填报,申请人只需点选即可完成地址申报,已有1.2万家企业通过标准化登记方式申报。通过本次修改,在固化先行先试改革成果的同时,将进一步拓展改革范围,在全市推广住所标准化登记。

此外,以数字手段保障货运物流高效畅通。条例提出,建立货物多式联运公共信息平台。将全面整合空运、铁路、公路、邮政、水运等运输信息,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程实时追踪的货运服务。

金融服务

避免金融机构因获取信息不全面影响中小企业办贷款

在优化金融服务方面,加强涉诉中小企业融资信息共享。条例提出,建立中小企业涉诉信息共享机制。人民法院的这一服务机制,就是要客观地将涉诉中小企业的案件必要信息,按需求提供给银行等金融机构,避免金融机构因获取信息不全面影响中小企业正常贷款的办理。

引导金融机构提升绿色专业能力。条例明确,鼓励金融机构定期发布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将投融资相关业务的环境信息向社会公布;支持金融机构优化、创新绿色保险、绿色金融债券等产品和服务,将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纳入投资决策,推动被投资方改善环境绩效。

针对信托机构普遍反映的财产登记制度缺失问题,条例明确,探索建立不动产、股权等作为信托财产的信托财产登记及相关配套机制。登记制度建立后,将有效化解信托财产管理和转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权属争议,进一步盘活信托财产,促进信托业在京健康发展。

投资便利

对标国际先进规则 改善网络通信服务

在提升投资和建设便利度方面,针对工程建设项目许可审批时间长的问题,条例提出,推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豁免清单制度。今年以来,北京市进一步深化分级分类审批,聚焦风险较低和规模较小的设施探索实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豁免,目前已有61个项目免于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针对工程建设项目测绘测量事项委托次数多、周期长的问题,条例提出,整合测绘测量事项,制定统一的测绘测量技术标准,推进联合测绘测量和成果互认。前期,北京市大力推行“多测合一”改革,按照“时间相近、内容相似、主体相同”和“同一标的物只测一次”的原则,将14项测绘事项合并为4项综合测绘事项,为企业节约测绘成本和时间约20%。将这些创新举措纳入条例,对于巩固和提升现有改革成果、确保改革于法有据具有重要意义。

聚焦改善网络通信服务,对标国际先进规则。条例明确,保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平等接入的权利。北京市将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明确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列入土地出让的规划条件,实现通信基础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审批、同步实施,运营商提前入场,用户入住即可同步开通通信无线信号和宽带服务。

同时,条例规定电信运营企业等不得限制其他电信运营企业使用建筑物通信配套设施,阻碍其网络平等接入,通过在地方性法规中设定禁止性规定,解决网络接入垄断、不正当收费等问题。

监管执法

政府部门坚持无事不扰原则 逐步降低现场检查频次

在提高监管执法效能方面,重点解决重复检查等问题,避免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全面推行非现场监管。条例提出,有关政府部门应当坚持无事不扰原则,注重运用技术手段及时发现问题,逐步降低现场检查频次。同时明确,有关政府部门实施非现场监管,应保护经营主体的数据安全和商业秘密。

目前,49个市级政府部门大力推行非现场监管,截至10月底全市开展非现场检查的比例已达到41.7%。下一步,以本次条例修改为契机,北京市将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推行非现场监管,进一步提升监管的精准性、有效性。

全面推广“一码检查”。条例规定,行政执法人员现场检查时,扫描经营主体营业执照二维码记录检查行为。“一码检查”是优化监管方式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通过扫码实现检查留痕,提高监管过程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另一方面,通过扫码获取企业信息,增强对企业既有情况的直观了解,提高监管科学性和实效性。

监测评价

将建设全市统一的数字营商集成服务平台

在强化评估评价和监测督导方面,针对有的政策不一致或衔接不畅的问题,条例提出,起草涉及经营主体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具体政策措施时,应开展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

打通改革落地“最后一公里”。条例明确,完善营商环境监测评价制度。北京市将建设全市统一的数字营商集成服务平台,通过无感监测等方式,全面客观反映营商环境现状和问题,指导各区、各部门有针对性地推进改革。

强化纪、法营商环境监督职责。条例规定,监察机关应当加强对公职人员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存在的不作为、乱作为问题的监督问责;人民检察院发现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行使职权,损害经营主体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制发检察建议等督促其纠正。

“下一步,我们将推动各相关部门抓紧出台或更新条例配套政策措施,面向企业社会做好条例的宣传解读,加强一线工作人员培训,采取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做好督促指导,将新修改的条例贯彻好落实好,努力让经营主体有更强的获得感,不断提升‘北京服务’水平,以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市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林剑华表示。

■ 追访

市政务和数据局:北京已建成106个“一件事”集成办事场景

市政务和数据局一级巡视员刘强介绍,《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要求,今年10月底完成13项重点事项清单场景建设。为落实国家要求,6月份,北京制定了《北京市第三批新建和优化“高效办成一件事”场景工作方案》,新建、迁移和优化22个场景,含国家首批要求13个场景,北京市自主推进9个场景。

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高效办成一件事”2024年度新一批重点事项清单》,新增8项重点事项清单场景建设,北京市今年将完成30个场景建设。

刘强介绍,截至目前,北京市共建设完成新生儿出生、义务教育入学、灵活就业、开办餐饮店、举办大型活动、企业注销、支持科创企业创新发展、出国留学公证等106个“一件事”集成办事场景(含40个“一业一证”改革行业),并持续拓展内容。2024年1-10月,月平均办理量约为52.5万件。

以开办餐饮店为例,共集成了“食品经营许可新办审批(设区的市级权限)”“小餐饮店许可”“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设区的市级权限)”“牌匾标识设置方案上传公开”“烟草制品零售许可(设区的市级权限)新办”“城镇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直辖市权限)首次申请”“城镇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设区的市级权限)首次申请”等7个事项,办理时间由41个工作日减少至10个工作日,共计压减了31个工作日,办理时限压减比例达75.6%;改革前需要填写312个字段,改革后仅需填写139个字段,其中28个字段可实现数据共享办事人免填写,共计减少填报173个字段,字段压减率达55.4%;改革前办事人需提交30份材料,改革后仅需办事人提交12份材料,其中2份材料可实现电子证照共享办事人免提交,减少申报材料18份,材料压减率达60%。

刘强表示,下一步,北京市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持续加大“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力度,加快场景建设,拓展场景数量,进一步完善办事流程、办事指南、情形引导、页面解读等内容,加强宣传培训,推动改革举措落实落细,努力建设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高效政务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和个人两个全生命周期重要阶段“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落地见效,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满意度、获得感。

A04-A0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吴为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